首页 > 教育培训

用指针万用表测mos管好坏的方法 怎么用万用表测量MOS管的好坏?

怎么用万用表测量mos管的好坏?

1、然后用红表笔接s极.黑表笔接d极.假如测得有500多的数值..说明此管为n沟道

mos管的检测方法?

一、用测电阻法判别mos管的电极

用指针万用表测mos管好坏的方法 怎么用万用表测量MOS管的好坏?

据mos管的pn结正、运动方向电阻值不一样的现象,可以不如何判断出mos管的三个电极。

具体详细方法:将万用表拨在r×1k档上,任选两个电极,三个测得其正、反向移动电阻值。当某两个电极的正、反向移动电阻值相等,且为几千欧姆时,则该两个电极各是漏极d和源极s。是因为对mos管而言,漏极和源极可共用,只剩的电极那肯定是栅极g。也是可以将万用表的黑表笔(红表笔也行)横竖斜接触一个电极,另一只表笔左面去接近其余的两个电极,测其电阻值。当直接出现三次测得的电阻值形状相同大小关系时,则黑表笔所相互的电极为栅极,其余两电极各为漏极和源极。若四次测出的电阻值均不大,说明是pn结的运动方向,即是反向移动电阻,这个可以不能判断是n沟道场效应管,且黑表笔接的是栅极若三次测出的电阻值均很小,那说明是朝pn结,即是朝电阻,不能判断为p沟道场效应管,黑表笔接的又是栅极。若不再次出现上列情况,可以不调换黑、红表笔按本案所涉方法通过测试,等他怎么判断出栅极为止。

二、用测电阻法判别mos管的好坏

测电阻法检测mos管是用万用表测量mos管的源极与漏极、栅极与源极、栅极与漏极、闸极g1与栅极g2之间的电阻值同mos管手册标明的电阻值是否是无差去如何判断管的好坏。

详细方法:是需要将万用表平置r×10或r×100档,测量源极s与漏极d之间的电阻,大多在几十欧到几千欧范围(在手册中题意,各种差别型号的管,其电阻值是同而不同的),假如测得阻值小于正常吗值,可能是的原因内部接触不良如果不是测得阻值是常数,很有可能是内部断极。然后再把万用表置于r×10k档,再测源极g1与g2之间、栅极与源极、栅极与漏极之间的电阻值,当测得其各项电阻值均为无限大,则只能说明管是都正常的若测得上述各阻值太小或为通路,则只能说明管是坏的。要注意,若两个栅极在管内断极,和用元件代换法参与检测。

三、用感应信号输人法分析预测mos管的放大和缩小能力

详细方法:用万用表电阻的r×100档,红表笔接源极s,黑表笔接漏极d,给场效应管加上1.5v的电源电压,此时表针您的指示出的漏源极间的电阻值。接着用手捏住mos管的栅极g,将人体的感应电压信号加到栅极上。这样,导致管的可以放大作用,漏源电压vds和漏极电流ib都要不可能发生变化,也就是漏源极间电阻发生了变化,推知是可以观察到表针有会增大幅度的摆动。要是手捏栅极表针上下摆动较小,只能说明管的放大能力极差表针甩动会增大,并且管的可以放大能力大若表针停止,那就证明管是坏的。

依据什么本案所涉方法,我们用万用表的r×100档,测结型场效应管3dj2f。先将管的g极探路,测得漏源电阻rds为600ω,用手捏住g极后,表针朝右摆动,指示的电阻rds为12kω,表针甩动的幅度较小,那说明该管是好的,并有较大的放大缩小能力。

四、用测电阻法怎么判断无标志的mos管

简单用测量电阻的方法怎么检测mos管得找出两个有电阻值的管脚,也就是源极s和漏极d,剩余两个脚为第一栅极g1和第二栅极g2。把先用两表笔测的源极s与漏极d之间的电阻值记下了,加减表笔再测量时三次,把其测得电阻值记下了,三次测得阻值会增大的一次,黑表笔所接的电极为漏极d红表笔所接的为源极s。用这种方法区分出去的s、d极,还这个可以用做出预测其管的变小能力的方法接受验证验证,即放大和缩小能力大的黑表笔所接的是d极红表笔所地线是8极,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应一样的。当判断了漏极d、源极s的位置后,按d、s的对应位置装人电路,象g1、g2也会由前到后指向位置,这就确认了两个栅极g1、g2的位置,使就确认了d、s、g1、g2管脚的顺序。

五、用测方向相反电阻值的变化判断跨导的大小

对mos管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测量跨导性能时,可用红表笔接源极s、黑表笔接漏极d,这就等同于在源、漏极之间加了一个方向相反电压。此时栅极是开路的,管的逆方向电阻值是很不稳定的。将万用表的欧姆档选在r×10kω的高阻档,此时表内电压较高。当用手所接触栅极g时,会才发现管的反向电阻值有肯定地变化,其变化越大,只能证明管的跨导值越高如果不是被测管的跨导很小,用此法测时,运动方向阻值变化很大。

电阻值电阻表笔方法栅极

原文标题:用指针万用表测mos管好坏的方法 怎么用万用表测量MOS管的好坏?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examfa.com/tag/17849.html
免责声明: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,「那时花开学习网」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